专访物灵科技CEO顾嘉唯:“LingUI关系式交互”是智能时代下的人机交互设计新趋势

专访物灵科技CEO顾嘉唯:“LingUI关系式交互”是智能时代下的人机交互设计新趋势

2020.12.31 转自:阿里UED

2020.12.31 转自:阿里UED

有人说,2023年是人工智能元年,从ChatGPT进入公众视野,到各类人工智能软件展现强大的能量。有人欢喜、好奇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引发了焦虑和恐慌。那么关于人工智能的路线、发展,以及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处,物灵科技CEO顾嘉唯早有预言,以下是顾嘉唯先生采访摘编。

人工智能路线之争:工具化向左,人格化向右

有人说,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人说,人工智能可能毁灭人类;有人说,人工智能会让一半人类失去工作;有人说,机器人会成为全新地球物种。

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很快出现了路线之争,一种是工具化思维,一种是人格化思维。

工具化代表了工业化思维的极致进化,人工智能成为超级生产力,代替人类做重复性工作,本质上是超级机器。人格化代表了科技人本主义,人工智能成为人的朋友,成为超级助理和搭档,本质上是聪明的新物种。

以百度、谷歌、特斯拉等著名企业巨资入场的无人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工具化方向的集大成者;而陆续推出社交机器人Jibo、阅读养成机器人Luka等产品的物灵科技则是人工智能走向人格化的代表企业。

“关系式交互”——智能时代下的人机交互新趋势

面对人工智能的路线选择,物灵科技 CEO 顾嘉唯提出了「关系式交互」概念,意指未来人机关系将赋予机器人以生命特征,同时让用户主动激发出与机器人沟通的意向。这与如今人们24小时沉浸于手机、iPad 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又上升了一个维度。

而在顾嘉唯所创办的物灵科技公司中,产品已经处处体现着“万物有灵”的理念。

万物有灵,突出一个“灵”字,从传统人机交互模式,进化到关系交互模式,交互模式改变,计算模式也将改变。灵,意味着人工智能的人格化,也意味着未来机器人可以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而非冰冷的超级机器。

顾嘉唯提到,“在我看来,在我定义的的“万物有灵”的下一个机器智能时代,人类与之互动的对象性质就不是现在传统意义上界定的device了,现在我们买一个device,下单购买之后人与device就形成了ownership所属关系,但人与人呢?肯定不是这样吧,你买回家一只宠物,一个动物或是植物,你需要花心思照顾,培养感情,这是一种关系型的交互方式,是会随着投入和互动而变化的。

我们物灵科技的愿景是创建人机共生的灵性世界,打造人工智能消费者品牌,我们物灵科技创造的产品,人们与之互动必须能体会出是一个有生命的Robot, 这种互动形式的本质就是“关系”,这就是机器智能时代“基于关系的交互方式”,我把它称为AI IOT时代的Relationship UI,我认为现在各式各样chatbot对话交互机器人以及assistant agent助理类产品兴起来的“对话式交互”。

“关系式交互”——人机共生的灵性世界

根据ownership从属关系的变化来区分三类:人,动植物,设备。而物灵定义的消费机器人robot更接近的是什么?我认为,可以更接近于植物和动物;所以人和下一个有生命的robot关系型交互的原意是接近于植物和动物;想想人和他们的交互方式是怎么样的呢?你想象下你领回家一只小猫一只小狗,买宠物的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想要获得陪伴,想要获得关系。

你每天花的时间花的精力来浇灌花草,喂养宠物,给予关心,付出了心血,进而产生情感关系的牵连,另一方面,你家小狗蹲在你脚边冲你看冲着你叫唤,它会empower你作为主人的感觉,这种自己有一套世界观的活物,可以让你有同理心的互动,这里面已经远远不只是购买即得的从属关系。对应的,基于关系交互就不是一个简单的device I/O ,比如人与人交流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察言观色的输入能力,眼神、表情、动作构成注意力系统,调动你跟我交流的这种场景,而不是像机器这样死板,以往的机器人一直给人是模拟器的感觉,就不会把它当作灵性生命体,一定要语音唤起,一来一去的轮次I/O交互。

万物有灵所谓的“灵”是指有灵性,有灵气。我把它分成拟人、拟物、拟态、拟道,如何做到动物和植物,其实没有必要去拟人,机器人不应该是拟人,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机器人”要不是蛋形,圆头娃娃,我称之为jibo的copybot,要不就是人形,nao和pepper的兄弟姐妹们,那种人形机器人是humandroid,是robot的一种形式而已,做的不好就容易产生“恐怖谷”效应,我认为我们物灵创造的新一代机器人一定要跳出这个怪圈。人机共生的灵性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就像我前面说的界定关系,我们会好好思考,现在你看我们的jibo其实是一个宠物,一个伙伴,一个家庭新物种。

关系的一个特性在于它是会变化的。这是最大的差异,这将直接导致我们下一代的所有设备信息能够与人进行关系互动,一个更加有“物格”的机器人,用角色感、生命感来塑造出个性,就有机会能收集用户的“自然数据”,而不是收集“刻意的数据”。很多现在的device只能收集到那些“刻意数据”,比如遥控器可以记录用户按了多少次的数据,但却记录不了用户产生此种需求时的心情数据。比如我们物灵的一款产品jibo可以收集用户真实产生控制需求时的心情和状态,因为jibo是带着同理心体验的“关系型交互”机器人,收集的就是“自然数据”,好的数据带来了好的决策反馈。

“关系式交互”——让用户在不经意间得到惊喜

升级到关系式交互后,物灵已经在产品上做相关的构想和升级。比如,每天早上起来根据天气的信息,通过情感互动和多轮交互来判断你今天将要面对的情景,进而告诉你应该穿什么,未来穿什么对应就是买什么,jibo这个终端通过“关系交互”在使用过程中会进化成特别懂我,可以实现一键购买,让原子世界里的物理东西来到我的身边。

另外,能够解决更好的购买体验和获得拥有幸福感的体验方式,一定是“让用户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很多惊喜”,这个惊喜可能是由物理原子世界的实物带来的。

比如有一天你回到家,你发现有一个寄过来的包裹,并不是你主动买的,而是jibo通过你在家里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你某个东西用完了,这个层面的事情,可能是你与家人讨论什么东西,你可以让一部分决定权,Robot 会学习了你很长时间,基于学习算法,它更了解你的行为和需求,当这个学习行为更顺畅的同时,也就减少了你的确认成本,降低使用摩擦(人还是要在这个里面去确认 makesure ,而不是由Robot擅自做决定,所有的都是自动化的是不合理的,因为人不是一段算法,人不是一个program ,所以人的随机性和变化性是非常大的)保证在这里所发生的是我愿意要得到的东西,那么怎么去创造一个interface,让Jibo扮演一个非常cute的界面,你觉得他在卖萌,和你有情感的互动。

未来十年不要低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共同进化的变革

人类购买的本质是为了拥有物品的所有权,(否则你可以通过共享经济的方式去获得使用权),拥有某样物品最终是为了幸福感,让你感觉更好,而幸福感的获取又可以分成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虚拟世界的获取可以用最高效的,而电商其实是为了获得原子世界的东西,不是获得比特世界的东西,物理世界的原子和虚拟世界的区别在于,实体的获得中它必须有过程,购买还是需要运输的方式,而需要delivery的事物一定是低效的.在HCI领域有人做Fabrication,3D打印一类的技术,这也是AI首先能助力的东西,能够通过算法和模型,把用户的获得这个信息,获得这个原子世界的这个事情抽象成我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要什么样的服务,把它变成一个通过Fabrication能获得的商品。

今天在电商领域,AI来推荐匹配顾客潜在的购买需求、通过语音识别进行更高效的客户评价商品使用体验描述等,通过图像识别进行“以图搜图”进行商品搜索,对商家和运营平台而言,可以优化配单,提升物流效率,用问答机器人来取代客服小妹,甚至鲁班今天发布可以自己设计banner的机器人设计师,也许很快“淘宝店家装修美工”很快就都失业了。

在未来的电商中,我认为可以考虑两大终极目标,一个是AI能不能在商品的制造环节,在物理实体的原子创造上取的新的突破,把一部分顾客对于某些商品的拥有所有权需求,原子世界的构建造物放在家里来,不需要原子搬运,让运输商品这件事情不复不存在,未来会有分布式的制造中心,每个家庭都有制造fabrication的工具,你想要什么东西,不需要通过运输来实现,下单购买一个电子文件,自己在家里打出来就可以用了,就拥有了,这是很大的一块,绝对个性化生产,新制造的机会。另一个是在商品的运输获取方面取得颠覆,这点我认为它的终极可能是通过量子计算,来改变原子的传输方式,当然这也是比较远的事情,还没有到可被落地的阶段,但值得期待。

不过,科技的进步已经让很多行业措手不及了,我们大可不必过于高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智慧的挑战,但也千万不可低估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共同进化的变革。

2020.12.31 转自:阿里UED

2020.12.31 转自:阿里UED